河南水文信息网  |  加入收藏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学习园地 » 学习园地 » 正文
 

峪河口水文站上的日日夜夜 ----------刘学勇

发布时间: 2022-02-17 15:54:16  浏览次数: 330

    采访人物简介:

    闫寿松:1967年1月生,中共党员, 1987年7月~1997年12月在河南省新乡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峪河口水文站工作,1997年12月~2003年2月任局测验科副科长 2003年2月~2010年2月任局测验科长,2010年2月~2016年3月任局副局长,2016年3月任河南省安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局长。

    一条河,河边几根水尺,几间破石头房孤零零的矗立在岸边,就是曾经的峪河口水文站。峪河口站设立于1954年7月,历史穿梭,峪河口水文站依然日复日年复年的勘川测水、观水涨水落,报雨情水情。1987年7月投身水文工作的闫寿松同志, 深扎一站,10年间像一颗钉子一样牢牢固守一站,以站为家,忠于职守,敬业求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坚持了下来,为水文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付出就有收获,闫寿松同志在投身水文行业10年内,荣获到水利系统最高荣誉“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

    深山站里度青春

    闫寿松,1987年7月从郑州水利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到河南省新乡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峪河口水文站(以下简称峪河口水文站)。

    太行巍巍,千仞绝壁。峪河口水文站,处在新乡市辉县太行山区,生活工作极不方便。且不说冬季天气寒冷,仅人烟稀少、没人交流,这样的环境也让人心里特别压抑……面对的是寂静的大山,把脉的是河道安澜,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静静地呆着,沉默多于语言,思考多于交流。

    峪河口水文站旧址 摄影 闫海波

    闫寿松工作时的峪河口水文站工作条件很坚苦,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不会做饭,吃粮吃菜要到7公里外的集镇上去买。缺粮断菜是常事,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大多是盐水煮面条。站上有一个小储水池,储满水能吃两三个月,冬天还好,凿冰破水,到夏天池水有时生满绿苔,就要到一公里外去挑。1989年除夕之夜,闫寿松顶着狂风,踏着一尺多深的积雪步行7公里赶回站上值班,寒风吹进屋里,又冷、又饿、又没有电,吃着从家里带来的凉馍,他紧紧裹着被子,绻缩在床上,无声无息地迎接新年的到来。参加工作9年,有6个春节是他独自在测站度过的。

    在峪河口水文站工作时孤寂难耐感不时袭上心头。峪河口水文站四周是五六百米高的陡壁,脚下是崎岖的山路,头顶是怪石峥嵘。站上没有电视、没有电话,报纸是一星期送一次。有时一个人在站里,几天也难得说上一句话,实在耐不住寂寞,便对着大山高喊,从回声中寻找自身的存在。

    面对孤独艰苦的工作环境,水文站其他职工都因条件艰苦而陆续调走。但从工作伊始,闫寿松没有怨言,一干就是10年。面对坚苦,水文人历来不乏敬业求实;面对未来,水文人不缺肩负人民重托,胸怀祖国厚望的豪情。

    爱心筑牢站群情

    1987年~1997年闫寿松所在的峪河口水文站工作生活环境是艰苦的,生活在峪河沿岸的群众也很贫穷。峪河口水文站一公里外有一所学校,由于师资力量匮乏,孩子们常常因此失学,看到这种情况,闫寿松心中很不是滋味,主动找到学校,校领导问他要多少钱 ,他说:“一分钱报酬也不要,完全是为了山里的孩子们”。就这样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他成了这所学校的一名兼职老师。他承担了一个年级的全部课程,有时一天上7节课,站得腰酸腿痛讲得口干舌燥 ,但他心里很高兴:为了山区孩子们,为了祖国的希望,贡献一份力量,值!

    在大山深处驻扎着一支部队,部队战士们渴望考进军事院校,在当时知识匮乏、大学生稀缺的年代,他们为自学找不到老师而发愁,当得知水文站还有一名大学生时 ,纷纷前来请教辅导。有个连队多年未有人考上过军事院校,但在闫寿松的辅导下,先后有6名战士考上了军校,有4名走上了领导岗位,时间久了就和战士们结下深厚的“兄弟情”。其中有两位战士家遭水灾、母亲患病,闫寿松资助他们每人100元,战士们亲切地喊称“大哥”,部队首长喊称“编外指导员”。

    1994年7月峪河上游普降暴雨,水位暴涨,水势汹涌。7月16日闫寿松和齐光明去测流路上,一突然发现名河中两个人在呼救挣扎,头部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没入水中,在激流的裹挟中迅速向下游漂去。情况十分危急。闫寿松和齐光明向下游快跑几十米以便截住落水者,来不及多想,衣裤鞋袜都没有脱,一个鱼跃猛扎进湍急的河水中,向落水者游去。浑浊的泥水一次又一次地打在他们的脸上,他们顾不了那么多,只想早一秒钟救下落水者。游到落水者身边,一把将落水者抱住,原来是两名十四五岁的学生,此时两名学生都已经挣扎得筋疲力尽,激流中,他们手中的少年仿如千斤巨石,拼尽全身气力,借着水流力,向下游冲了几十米才将两名少年拉拖上岸。7月25日村民史玉中到峪河游泳,不慎被卷入激流中,闫寿松听到呼救声后,毫不犹豫地纵身跳入河中。同时年过6旬的退休职工刘定才,在岸上大声呼救,此时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也跳入水,齐心协力救出了史玉中。此时已精疲力尽的闫寿松看着生命垂危的史玉中,又咬紧牙关进行施救,直到部队卫生所的医生到来才回去。半个月内,他先后 6次跳入激流,和其他人一起救出7名落水者。

    青春洒在测报第一线

    90年代以前,水文测报技术方法落后,日常工作常常要经受生与死的考验。在暴雨洪水来临时,其它人要躲避往家赶,而水文人要不顾一切冲进暴雨洪水中,站在风口良尖抢测洪峰。尤其是峪河口站,峪河口站位于峪河上,控制流域面积538平方公里,峪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属海河流域卫河水系,峪河河谷狭窄,坡陡流急,汇流速度快调蓄能力差,水势暴涨暴落,具有典型的山区河流特点,历史上最大洪水流量是1963年8月8日的2 240立方米每秒。有一次夜间测流,刚下水时,河水只淹没膝盖,可测到对岸河水已淹过头顶,返程游回来时向下游冲了足足300多米才狼狈的爬上岸。1989年冬的一天,闫寿松冒大雪去观测水位,回来已是晚上7点多了,天黑路滑看不清方向,跌进3米多深的沟里怎么也爬不出来,直到循路找来的同事才把他救出来。峪河口站最远的测验断面距站3.8公里,有一次,他高烧39度多,站上就他一个人,3天没进米面,在测报的山路上行走头晕昏沉,但还是准确无误的完成测报、拟报、发报。

    水文人面对洪水,没有退缩,无所畏惧。即使前面困难重重,但是为了获取宝贵的数据资料,也要勇往直前、拼博冲锋在风口浪尖,用青春和汗水践行着水文精神、工匠精神,诠释着水文人的职责和担当。所谓使命在肩、职责所系,大抵就是这个样子。

    10年的青春坚守,10年的兢兢业业、求真务实,得到同事及上级部门的赞誉和肯定。付出就有收获,闫寿松同志1995年6月被共青团河南省委授予“十佳团员”称号;1995年9月被评为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12月被河南省水利工会授予“十佳职工”称号;1996年11月被评为河南省优秀职工;1996年11月被评为全国水利系统文明职工。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从峪河口水文站到宝泉水库水文站(1998年峪河口水文站上迁宝泉水库,更名为宝泉水库站)30多年间,老典型与时俱进,新典型不断涌现,层出不穷。2019年闫海波荣获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一代代水文人用青春汗水铺就不平凡的岁月,坚守坚守再坚守,坚守敬业坚守信念坚守誓言。他们秉承水文精神,表现出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水文飞速发展的宝贵财富。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本文相关信息

本文暂无相关信息!

新乡水文水资源测报分中心版权所有
电话:0373-3803607    邮编:453000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