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8日,在夕阳的余晖下,我们见到了92岁高龄的董建海。看上去他比实际年轻的多。岁月勾勒了脸上的棱角,风霜染白了眉毛,但他的脊背依然笔直挺拔,双目依然神采奕奕。
1949年2月,年仅20岁的董建海初中毕业,参军入伍,被任命为连队的文化教员。1949年到1952年,他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他说,这是祖国和人民的需要。
1952年到1985年,他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水文事业。
他说,这是祖国和人民的需要。
卸甲归水文
在打过三八线,带伤员回撤时,董建海踩到了地雷,腹部、背部、腿部等多处受伤致残。只得回辽宁养伤,后转业平原省荣康医院。
疗养了几个月,他着实厌倦了躺在功劳簿上喝茶看戏的日子,于是四处托人找工作。当时水文站很缺人,但是异常清苦,又整天与水打交道,不利于病体的恢复,大家都劝他别去。
没错,五六十年代,水文站都设在郊野外极偏僻的地方。东倒西歪的站房,星星点点的油灯,横行无忌的老鼠,泥泞湿滑的道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一个人孤零零的驻守,陪伴自己的只有标配三大件:报纸,手电筒,钟表。这样的硬件设施不知道劝退了多少年轻人。
董建海说:“当兵的死都不怕,还会怕苦吗?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去平原省水利局报到了。
艰苦的岁月
1954年初春,天气乍暖还寒,又到了雨量计维护的时节。那时还是“小董”的董建海早已做好了准备,他重新审视自己的行囊--几件破旧衣物和些许路费,然后扛起了最珍贵的雨量筒,出发了。这次任务要求他一路向东,沿途维护延津、封丘、长垣、东明、菏泽等地区的雨量站。当时没有汽车,全凭步行,一趟下来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这天,黄河流冰,小董在岸边焦急地等待,直到下午才终于渡过黄河。为了抢时间、赶进度,他本打算连夜赶赴下一个站点,村民说晚上可能有大雾。雾会使人迷失方向,为夜行人之大忌。于是他只好夜宿车马店。住宿条件很差,地上只有一层席子,边上放着黑漆漆油乎乎的薄被子,漏风的窗户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为了保暖,他用绳扎住裤腿,脱下军大衣盖着头和上身,才扯过被子覆上。似睡非睡中,小董同志听着窗外树枝在风中翻滚的声音,突然升起一个念头:“没准今天不会起雾了呢?”
这个想法如此的强烈,以至于他迫不及待的从地上跃起,扛起行囊和雨量筒就出了门,一路上唱着军歌给自己壮胆鼓劲。走到天微微亮,依然没有雾气,遇人问路,才知道这晚已走了80里地。
每当有人问起:水文工作苦不苦,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当年的孤村寒夜。他说:苦,但值得。
虚心求学路
初中学历的小董,在当年也算文化人,但是对水文可是一窍不通。小董虚心跟着大伙干。浮标测流,小董总是率先挽起裤腿跳进河里扔浮标,大家喊,快上来,你腿上有弹片。他说,不碍事,弹片在大腿上,水淹不着。
五十年代没有那么多教材书籍,经验知识都是口口相传,小董把规范流程、注意事项、时点段次等都记在小本子上面,有事没事翻翻看。工作多年,小董先后在五爷庙、西元村、大车集、汲县等多个水文站工作,积攒了好多小本子,搬家也搬了很多次。每次搬家时,大小家具都用架子车拉走了,装本子的箱子却一直随身带着。他说,家具丢了就算了,这可是命根子。
62年,小董被提拔为道口水文站负责人,一人负责一个站。道口站是个闸坝站,一直在河道站工作的小董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还好他在文件柜里找到了一本破旧的专业书。一个站,一个人,一本书,小董在道口呆了两年,箱子里又多了几个小本子。
小董同志没有蹉跎岁月,没有辜负时光,他敏而好学,逐渐成为了大家尊敬的“老董”。
福大命也大
老董说:他是个命大的人,在鬼门关晃荡了三次。第一次是抗美援朝期间踩到了地雷,很多弹片至今留在身体里取不出来;第二次是负伤转移时遇到敌机扫射,朝鲜司机逃跑被射杀,他躺在车上却安然无恙;第三次是遭遇“63.8”特大洪水。
1963年8月,老董担任淇门水文站站长。那天,为抢测洪水资料,他驾驶测船行驶到了河中央。突然河水暴涨,上游七零八落的摆渡船倾泻而下,如离弦之箭向测船冲来。恐惧的情绪还不及酝酿,摆渡船已从吊船钢索下呼啸而过,所幸没有撞到测船。偏有一艘船上的桅杆太高,挂断了吊船钢索,岸上的固定桩也被连根拔起。测船彻底失去了控制,加速向下游冲去。老董只觉得天旋地转,恐惧感无处宣泄,闷在心里几欲喷薄而出。惊慌失措间军人钢铁般的意志稳住了心神。他大声呼唤鼓舞着同船的伙计们“别慌!别慌!稳住!稳住……”。不知漂了多远,船速逐渐变缓了。“岸边有芦苇,快抓住”,老董和伙计们死命拽岸边的芦苇,测船终于缓缓靠了岸。
“真是死里逃生啊!”老董情绪激动,双颊微红,仿佛在讲昨天发生的故事。
美好新水文
老董在水文行业干了33年,1985年离休。他在水文行业摸爬滚打这些年,深受风湿性关节炎及体内弹片的折磨,有时痛得无法下床,他却笑说已经习惯了。
2015年5月,老董的儿子水文职工董国庆带着老董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长垣大车集水文站。老董站在曾经呆了十五年的地方,却几乎找不到熟悉的痕迹。看着眼前崭新的办公楼、美观大方的观测场、干净平整的测验道路,以及电脑、传真、打印机、视频监控等设备,老董不禁感慨万千:“感谢党和国家!让我自己来,我都不敢进门,变化太大了!真像做梦一样!”
如今,水文工作生活环境及测验手段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水位通过视频监控即时观测;雨量实现了自动采集、存储、传输;流量通过ADCP遥控船,配合笔记本电脑直接测算,或采用无人机遥控测流。水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发展新局面,苦和累再也不是水文的代名词了。
老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事业起步阶段的见证者。从水文事业奠基至今,千千万万像老董一样的“老水文人”已然老去,但“求实、团结、奉献、进取”的水文行业精神从未褪色。新一代水文人会继承并发扬优良传统,做洪水的逆行者,雨夜的不归人,为江河安澜、国泰民安而努力奋斗。
(河南省新乡水文水资源勘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