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水文信息网  |  加入收藏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学习园地 » 学习园地 » 正文
 

卫辉水文往事 ------孙珂

发布时间: 2022-02-28 15:12:24  浏览次数: 665

       明朝朱棣称帝将都城迁到了顺天府,就是现在的北平,而今天我要讲的,就是河南卫辉还有一个“北平”,只不过叫做“小北平”。相传明万历年间,藩王朱翊镠从京城就藩卫辉府,日夜思念其母。故命人修建一座望京楼,要修到可以看到远在京城的母亲。但是依靠当时的技术根本无法实现,结果惹得当地百姓民怨沸腾。潞王的次妃赵氏知道后就派人在卫辉府东北黄土岗村修建了一栋仿京城房子,并派侍女扮成太后模样梳妆。随后她带潞王登楼远望,侍女的身影在云雾中忽隐忽现,潞王以为看到了母亲就停止修建望京楼,黄土岗村旁的建筑则称为“小北平”。

       卫辉水文局下辖黄土岗水文站和汲县水文站。黄土岗水文站旧址就坐落在离“小北平”200米远的黄土岗村旁,汲县水文站旧址就在离望京楼不远的纸坊村旁。如今,在黄土岗和汲县水文站工作过的老水文职工大多已经退休,正享受温馨的老年生活。但“一下雨就睡不着”的水文职业习惯,经过长年累月的沉淀,深深刻在脑里,印在心里,融在血里。“干了几十年水文工作,一下到雨天啊就睡不着,老想着河上是个啥情况。”已退休多年的宋文华说道。每逢汛期下雨,晚上便会辗转难眠,心里惦念着水情。第二天天微亮便起床,打开电视查看新闻,了解汛情。1964年刚上班的宋文华就听前辈谈起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大水当属1963年汲县特大洪水。虽已过去40多年,但当年测洪时的情景,回忆起来还令人心有余悸。当年8月3日凌晨普降大雨,或疏或急一下就是七天。据资料记载,1963年年降雨量为1224毫米,比常年均值600毫米多了一倍,其中8月3日至9日降雨778毫米。这次突发性的降雨过程,覆盖面积大、时间集中,暴雨中心在太行山区的海河流域漳卫南水系的卫河、淇河、漳河上游,涉及豫北、冀南、晋东南等地区,当时卫辉仅有一座塔岗水库,蓄洪能力有限,混浊的洪水奔腾呼啸,横溢无阻。8月5日汲县水文站测得卫河最大洪峰流量达260立方米/秒,8月9日黄土岗水文站测得共产主义渠最大洪峰流量1290立方米/秒。卫河和共渠泄洪能力饱和,加之山西、焦作、辉县、新乡等地远近客水压境,下游卫河支流沧河、淇河的洪水顶托,上游洪水不能及时下泄,卫河新乡至汲县段洪水几与堤平,下游则堤、河不分,两岸一片汪洋。

       此外,1970年大洪水也令老宋记忆深刻,当时黄土岗水文站测得建站第二大洪峰流量1260立方米/秒。回忆当时测流时突发紧急情况,同事穆培凯被洪水冲到河中,幸好有树杈阻拦得以暂时没被洪水冲走。千钧一发之际,老宋穿上救生衣拿着绳索跳入河中,将在河中的同事救起。

       白发细数着年轮,皱纹诉说着故事。尽管曾在汲县和黄土岗水文站工作的老水文人大多已离开了水文战场,但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社会,传递着精神。老水文人老宋退休后,在家含饴弄孙,享天伦之乐。他总是用自己过去的故事,谆谆教导小孩要诚信、守信、勤俭、节约。“我父亲很喜欢对孙子孙女讲过去的故事,他爱讲,小孩也爱听”。他的儿子宋卫明笑着说道,“我现在也是卫辉水文局的一名水文工作者,我要牢牢接住父亲传下来的接力棒,认真踏实的做好水文工作。”

       “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卫辉水文人的真实写照。当时水文站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一间大瓦房,办公在中间,两边是职工宿舍,稻草布帘做隔断,没有像样的厕所,更没有自来水。然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地方,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水文人,他们代代相传,为水文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抗洪抢险的时候,他们不畏生死战斗在一线,为防汛部门决策提供精确的水文数据,挽救了百姓,也为国家减少了损失。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一名水文人,他们生活在偏僻的小地方,没有怨言!他们克制一切的困难,抵制外面繁华世界的诱惑,因为他们心中明白,干水文要耐得住寂寞!

       岁月流逝,青春不再,人会老,物会变,照片会发黄,工具会生锈,也许只有那些令人难忘的水文记忆,才会愈久弥香!现如今,测区水文局成立了,站房翻新了,仪器先进了,水文工作者进城了,水文人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美好了。而当年的这些水文往事依稀,是感人的,是美好的,是痛苦的,是令我们难忘的……

    (卫辉市望京楼)

 

本文相关信息

本文暂无相关信息!

新乡水文水资源测报分中心版权所有
电话:0373-3803607    邮编:453000   E-MAIL: